中新社合肥12月10日电 题:黄山贡菊:高山傲霜枝 入饮润心田
初冬时节,在安徽省歙县北岸镇金竹村一带,漫山遍野的黄山贡菊依然莹白绽放,淡淡幽香萦绕山谷。备受四气(冬苗、春叶、夏蕊、秋花)、饱经霜露的黄山贡菊花瓣洁白、花蒂青绿,这是高山贡菊独特的天然花色。
11月17日,在安徽省歙县北岸镇金竹村一带,漫山遍野的黄山贡菊莹白绽放。张强摄
“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。”中国人自古就有菊花情结,将菊与梅、兰、竹并称为“花中四君子”。北宋文豪苏轼在《赠刘景文》诗中,就曾以“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”来勉励好友保持气节、乐观向上。
眼下中国大雪节气已过,黄山贡菊采摘进入收尾阶段。地处北纬30度线的皖南山区,适宜的海拔高度、气候与土壤酸碱度,成就了霜冷露白中的黄山贡菊。据安徽省级非遗黄山贡菊(徽州贡菊)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齐介绍,歙县种植和加工黄山贡菊始于北宋末年,因在清代作为贡品而得名。
11月17日,安徽省歙县北岸镇金竹村村民在山坡采摘黄山贡菊。张强摄
王齐说,黄山贡菊采摘和制作都十分讲究。采花时以特制竹筐盛放,鲜花朵采下后,先用竹簟阴置晾干,然后进行烘烤。“烘焙是整个制菊环节中最有技术含量的一环。传统烘焙用的是炭火,随着科技发展,炭火烘焙渐渐被烘干机所替代,但炭火烘焙的效果是机器无法取代的。”
据王齐介绍,歙县至今保留着黄山贡菊的传统炭火烘焙方式——以薪炭为燃料,用炉灰厚薄作调温,靠手感判温度高低,凭感官断花色、香气等品质。成品黄山贡菊花朵以“色白、蒂绿、花心小、质柔软、气芳香、均匀不散朵”为佳。
11月17日,安徽省歙县北岸镇金竹村村民在查看黄山贡菊烘焙效果。张强摄
午后沏一杯黄山贡菊茶,是许多徽州人冬日的“打开方式”。黄山贡菊茶汤色澄明晶亮、微微淡黄、清澈无杂质。细品之,口感滑腻,有淡淡清甜回甘,香气淡雅自然。
“中国四大名茶,黄山占其三,但我偏爱黄山贡菊。”歙县棠樾村是皖南第一“华侨村”,漂泊海外多年的村民郑仕福说,一杯黄山贡菊,最解思乡之情,而每次回家乡,海外的朋友都会托他“代购”一些黄山贡菊。
除单独泡饮外,黄山贡菊还是个“百搭王”,可与枸杞、红枣、金银花等其他食药材一起搭配。如今,黄山贡菊已广泛应用于药品、食品、保健品等类别的90多个产品,包括菊胎盘胶囊、贡菊枇杷茶、贡菊阿胶糕、贡菊鲜花饼等。
药食同源是黄山贡菊的最大特色。作为道地药材,它具有疏风散热、清凉解毒、养肝明目等多种药理作用和养生价值。根植于徽文化的新安医学始于宋代、流传至今,其许多经典养生名方都以黄山贡菊入药。
“新安医学的桑菊饮、五味消毒饮等都是中医常用经典名方,菊花为主药之一。”王齐告诉记者,长期中医临床发现,黄山贡菊不仅能平肝、清肝,还能养肝。
11月17日,安徽省歙县北岸镇金竹村的黄山贡菊盛开。张强摄
冬季是吴雅裕最忙碌的季节。他是歙县黄山贡菊行业协会会长,也是歙县雅氏茶菊精制厂负责人,记者见到他时,他正与工人们一起忙着贡菊的晾晒、烘焙、打包。
作为古徽州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歙县是徽商的集散地,黄山贡菊也随之销往各地。据吴雅裕介绍,明清时期,徽商通过徽州古道或沿着新安江,将黄山贡菊运到江浙地区,再经销到中国各地,有的经沿海城市远销海外。
“过去运输条件差、时间长,没有冷链保鲜技术,徽商就将干贡菊压成菊砖,用油纸包裹,再在四周用石灰围起来,起到保鲜、防潮的作用。”吴雅裕说,“黄山贡菊近年来也非常受海外市场的欢迎,我们出口的产品主要销往泰国、缅甸、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。”(完)
中新网广州12月10日电 (方伟彬 吁青 陈中山)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研讨会9日在广州召开。来自澳大利亚、日本、韩国、美国以及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的部分法官代表及业界有关专家等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。
此次研讨会主题为“新时代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机遇与挑战”,分设“数据权益知识产权司法保护”“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”“公平竞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”“知识产权领域诉源治理和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完善”四个专题进行交流研讨。
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研讨会在穗召开。徐志毅 摄
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、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海波,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主任伊格纳西奥·德·卡斯特罗,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周光权出席研讨会并致辞。
会议指出,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。广东作为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的区域,是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。此次研讨会在广东举办,凸显广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。通过专题研讨和交流发言,为完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标准、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制,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有益的借鉴,为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国际交流、推进司法保护国际合作贡献了智慧。
会议强调,在应对知识产权领域新变化新挑战方面,各方应共议良策、共商规则、共建机制,共同推动知识产权国际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。(完)